In every monster, there is a heart. 「每個怪物都有一顆人心。」在電影《馬克白》(Macbeth,2015)中飾演馬克白夫人的瑪莉詠.柯蒂亞對於原著「去睡吧」段落的改編如此評論道。蓋.瑞奇的《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2017)裡叔父弒兄篡位的故事脈絡除了讓人聯想到莎士比亞悲劇名著《哈姆雷特》外——或者更接近同樣脫胎於此的動畫《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有趣的是,似乎還縈繞另一部莎士比亞悲劇名著《馬克白》的餘韻:命運;或許再加上慾望。因此本文將嘗試從《馬克白》的角度詮釋弒兄篡位的沃帝根,最後藉此總結生而為王的亞瑟及他的可能未來。對照文本如無註明則以前述電影《馬克白》(2015)為主。
繼續閱讀
《馬克白》開場便以喪禮點明了馬克白夫婦在原著中隱而未宣的喪子之痛(「我曾哺育過,曉得如何疼愛吮吸我乳汁的嬰兒」):如果命運註定他們的孩子要死,如果命運註定他們一無所有,效忠有什麼意義?廝殺有什麼意義?活著有什麼意義?眼睜睜看著班柯歸家擁抱幼子?眼睜睜看著鄧肯將王位傳給兒子馬爾康?眼睜睜看著自己兩手空空終歸虛無?
回頭看看《王者之劍》。電影以氣勢磅礡的卡美洛城保衛戰開場,城門前男人們的背後站著兩位懷抱嬰兒的女性,稍後得知她們分別是烏瑟國王的王后伊格萊恩與王弟沃帝根的妻子艾莎;情節發展至此,潘德拉剛兄弟似乎沒有什麼不同(美麗賢淑的妻子、孩子,即使最終決定在於烏瑟,沃帝根顯然也享有一定的權柄,甚至強到足以扶持自己的勢力——屠殺魔法師一事顯然在議事桌形成兩派角力),但很快地便可發覺他們決定性的不同:烏瑟擁有嫡子亞瑟,艾莎則牽著女兒凱蒂亞。這是一切悲劇的源頭,往後所有的情節發展都因此而起。
「我一直想要一個兒子。」這是沃帝根在藏身處揭穿藍小子偽裝後的嘲諷、一點感嘆,恐怕也是肺腑之言。沃帝根沒有兒子,從這點來看,弒妻之前所流下的眼淚不僅是為了必須手刃愛人、亦是為了終歸虛空的未來命運;畢竟對於一個國王來說只有女兒恐怕比起絕嗣更糟,那暗示自己滿身血腥親手掙來的頭頂王冠終會拱手讓人。沃帝根稱王的二十年間大概並未續弦,這是從他即位不久後便開始專心致志地建造魔法師塔一事推測的:一來他的魔力將隨魔法師塔增長(王位日益鞏固),二來只要他有辦法藉魔力永保年輕,就能持續統治王國,沒有繼承者也無所謂;賽蓮的那句「您依舊如此英俊,吾王」,不僅是針對事實的假惺惺讚美,也是赤裸裸的諷刺。
在此回頭細想,沃帝根不再增添子女,是他終究念念不忘艾莎,是他為了補償凱蒂亞,是他嘗試了卻失敗(二度喪妻、子女早么等等),或者事實上是更具悲劇般的宿命性理由:因為沃帝根早已曉得自己註定無子,因為將來烏瑟嫡子必然稱王?若然,成為一個賢明愛民如烏瑟的國王有何意義(「人民愛戴我嗎?」從沃帝根的神情看來根本不相信瑪姬的答覆,倒有無論答案為何其實都無所謂的冷漠態度),如果自己遲早要被推翻?如果自己終究無嗣繼承?如果王者之劍只承認烏瑟嫡子為王?
戰場上三女巫的準確預言(或者說被預先昭示的「命運」)是燎原的星火,命運註定馬克白要成為考多爾勳爵、成為國王,而班柯「不及馬克白偉大卻遠比他偉大,不及馬克白快樂卻遠比他快樂」,因為他的子孫要世代為王。考多爾勳爵的應驗促使馬克白行動並稱王,關於班柯(同樣必定應驗)的預言也像是毒蛇般噬咬他的心。《王者之劍》裡賽蓮三海妖——有趣的是除了人數符合外,賽蓮的外型更接近三位一體——正式出場一幕透露了不少訊息:
一、王者之劍重現天日即為烏瑟嫡子歸來之時,他會拔出此劍且必將稱王。「天生王者註定降臨,此事無可避免」,說出此話的賽蓮彷彿口吐預言的三女巫,這是必然成真的既定事實。
二、如此一來,王者之劍重見天日之前相對於搜捕烏瑟嫡子更著重在壓制反抗軍的行為就能夠得到解釋:一來承前述,如果烏瑟嫡子註定歸來,善惡平衡是無法踰越的法則,那麼他肯定身在某處;二來魔法師塔尚未建成,沃帝根沒有必要也不敢提前面對亞瑟(「我還沒準備好」)。
三、賽蓮可以藉由收取代價滿足給付者慾望,但並不保證願望實現(「我們信守承諾,是你自己弄丟了那個男孩和劍」),同時又告訴沃帝根「找到男孩,殺了他,那把劍就會任你所用」;此處三海妖也展現了三女巫式的狡詐(當馬克白再次找上女巫時,她們給他三句看似清晰的指示:「馬克白是不敗的,除非伯南森林移至高聳的鄧錫南山上」、「當心麥克道夫」、「凡為女人所生者都無法傷害馬克白」,使他充滿信心地繼續下去):這兩句話都有意無意地將失敗歸結於沃帝根的「行為」,宛若他如果行為「正確」,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可能會有所轉機。合理猜想,建造勞民傷財的魔法師塔部分也是出自賽蓮的慫恿:「每一個你所征服的王國,每一層你所建築的高塔,加上掠奪自高盧的銀兩,都將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得到你想要的」,自然包括對抗繼承王者之劍的烏瑟嫡子的強大魔力。
所以,命運環環相扣,悲劇註定發生。沃帝根殺害烏瑟夫婦卻讓亞瑟隨水漂走如同馬克白派人追殺班柯和他的幼子後者卻成功脫逃;聽得預言的馬克白屠殺麥克道夫家族,見過賽蓮的沃帝根召集全國年齡符合的男丁前往卡美洛拔劍。馬克白因女巫預言和班柯幼子流亡在外的緣故心緒不寧,夜不成眠,疑神疑鬼猶如驚弓之鳥,確確實實地成為了殘虐的暴君(但那又如何,如果自己分明是不敗的?如果班柯的子孫卻又註定世代為王?);而細察沃帝根的外貌,自護城河乾涸至亞瑟拔出王者之劍後,他的臉其實已不若以往年輕,暗示了沃帝根對既定命運的驚懼憂惶。(順帶一提據此推測,私心認為讓實際年齡相差不到十載的查理.杭南飾演少裘德.洛約二十歲的姪子並不奇怪;反過來說一個想在龍蛇混雜的貧民窟佔有一席之地的年輕人想必看起來無法太過年幼可欺,亞瑟故意蓄鬍顯老也是合理的。)
在此麥西亞的「反抗軍從未構成真正威脅」除開辯解之外亦是常人反應:這群人始終不成氣候,傳言何足為懼?(私心覺得他的「連我都不禁在想,我們是否把他們逼得太緊了?」有一點甫聽到預言的班柯勸告馬克白的影子在。)但沃帝根心心念念的卻是亞瑟的死裡逃生再次驗證「天生王者」的必然性,興許還勝過自己在大庭廣眾下顏面盡失的奇恥大辱。為建造魔法師塔的苛稅重役、為控制反叛的嚴刑峻法、為測試拔劍並公開斬首而被迫拋頭露面的天生王者、為趕盡殺絕而下定決心加入反抗軍的亞瑟,如同憑空點燃的羊脂蠟燭,火焰由沃帝根自行燃起;或者說,它本就註定要被燃起。
這種恐懼日夜縈繞心頭,也預表沃帝根的衰弱和殞滅。面對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馬克白信誓旦旦,直到他聽說伯南森林移至鄧錫南山(電影中是敵軍燒毀森林的濃煙飄向鄧錫南),直到他聽說麥克道夫不是被女人所生,他就在敗亡以先預先知曉自己必死無疑。魔法師塔可以讓沃帝根「得到你想要的」,但要是他心知肚明自己無論如何終將被逼上絕路呢?
最後,知道一旦投降將受全家遭害的麥克道夫以「懦夫」、「暴君」之名公開羞辱的馬克白舉步維艱地在與電影起始相仿紅橙色調的漫天沙塵中抽出匕首:
「我絕不親吻小馬爾康腳下的土地,絕不成為賤民任意唾棄的對象。縱使伯南森林移至鄧錫南,縱使跟非由女人所生的你狹路相逢,可我依舊要拚命到底,將威武的盾牌擋在身前。來吧,麥克道夫……誰先喊道『住手,夠了!』他就要下地獄去。」
這兩個受命運操弄的堅毅靈魂都奮力抵抗直到最後一刻;弔詭的是同樣因此造就了他們既定的悲慘結局。馬克白可以選擇投降,沃帝根可以就此罷手,可他們都犧牲一切只為打破註定命運。沃帝根終究手刃了當初沒能痛施毒手的愛女——他原本能夠以凱蒂亞做為代價,那麼艾莎或許還有機會誕下其他子嗣,但他做不到。(凱蒂亞是沃帝根通盤計畫中最無用的存在,他卻選擇留下她,最後又不得不親手——為了必成徒勞的、面對命運的最後一搏——狠心殺害她。沒有比這更悲傷的事情了。)他們是冷血暴虐的怪物,但在那之中仍有一顆人心,是沃帝根痛徹心扉的眼淚。這就是命運。他們偉大的、高尚的、真誠的、卑劣的、殘忍的,為了擺脫既定命運的一切行為,恰正成就無可動搖的真實預言。
因此,若從沃帝根的角度來看亞瑟,這恐怕就不是能夠以簡單的「血統開掛」、「靠爸最強」的主角威能來解釋了——烏瑟的「快跑,兒子」,不僅是要嫡子逃出生天,亦是要他(暫時)遠離命運。烏瑟當年肯定知道接下王者之劍會有什麼後果,一來當伊格萊恩問起「(從此)和平?」時他只答道「一陣子」;二來兄弟分別時他還特別叮嚀艾莎「我弟弟今日和以往不同,請看顧他,我們明天見」,觀眾若是已知今晚將要發生的事,這話聽起來就有一點明知徒勞的空盼意味。亞瑟從小到大也不斷地抗拒(縱使天性還是讓他成為倫丁尼姆的街頭霸王,這一點沃帝根看得再清楚不過),但最後他們都屈從於命運:烏瑟成為王者之劍的石鞘,亞瑟長成足以繼承王者之劍的王者。沃帝根的「你贏了,姪子」,並非指亞瑟勝過了自己,而是命運使亞瑟勝過了他。沃帝根不是輸給亞瑟,他是敗給命運。所以沃帝根接著說:「現在陪我玩玩吧。」即使明知徒然,仍要負隅頑抗。
於是,這真的會是個如同電影結局所展現的美好傳說嗎?當然亞瑟有很多不按常規的特質(「可以交朋友,何必當敵人呢?」),我們自然可以期待他破除既定框架;一個堅毅的靈魂永遠會選擇反抗命運,奮戰至最後一刻。然而亞瑟稱王若是命運註定,無論這個靈魂有多偉大、高尚、真誠、卑劣、殘忍,往後他的沉淪失敗、他的獨斷妄為、他的眾叛親離、他的悲慘下場,難道不也是命運註定嗎?就像生為嫡子的亞瑟終究長於妓院——從這點來看,他確實是「雜種/私生子」了——若魔法師確實是桂妮薇兒,那麼起初對她半真半假地說出「莫非妳也為我傾倒如同我為妳傾倒」的調情、因為她遭難而激發潛力,懷有騎士精神的亞瑟未來是否必然要將魔法師綁在火刑台上活活燒死?美好即是醜陋,醜陋即是美好,再崇高聖潔的品格在命運之前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所以,這就是《馬克白》永恆的難題之一了:是命運註定如此,或者是我們的行為造就命運註定如此?我的想法是,如同馬克白註定要聽見預言並且實現,這就是命運,無可避免。
題目 : 同人小說漫畫圖像
部落格分类 : 漫畫卡通